英亩: 一美国英亩等于0.405公顷。美国使用的生态足迹单位是全球英亩(ga),而不是常用的全球公顷(gha)。见全球公顷公顷地方公顷

区域类别:见国土类别

生物能力或生物承载力指生态系统再生为人类提供所需消耗的能力。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体都在竞争空间。特定地表的生物承载力反映了其再生人类消耗的能力。生物承载力因而是指在当前管理方式和提取技术情景下,生态系统制造为人类使用的生物物质以及消纳人类产生的废物的能力。生物承载力由于气候、管理方式以及哪些对经济发展有用等而会逐年变化。在国家足迹账户中,一定区域的生物承载力是其实际面积与产率因子及对应的等价因子的积。生物承载力通常采用全球公顷作为单位。

生物多样性缓冲力为维持典型生态系统和物种有效数量所需的生物承载力的大小。所需的数量大小取决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方式和期望结果。

人均可用生物承载力:2011年,地球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为120亿公顷。此值除以当年的总人口数(70亿)即得出人均全球公顷值为1.72。此面积还需要符合野生物种的需要,它们一样会与人类争夺同样的生物物质和空间

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是指一定土地和水域(海洋和内陆水域)区域,可以支撑充分光合作用的活动和为人类所使用的生物质的积累。非生产力区域以及只有零星栽种的边际区域没有包括在内。未被人类利用的生物质也没有计算在内。2011年,该值大约为120亿公顷。

碳足迹: 碳足迹是测量化石燃料使用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生态足迹核算中,该值被转换成吸收二氧化碳排放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面积。碳足迹之所以进入生态足迹核算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反映在生态负债的累积上,因而会占用生物生产力的空间。有些碳足迹评价是以每年排放多少吨来表述,没有将排放量折算为所需吸收面积。

消费:指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消费名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因内容而定。足迹中普遍使用的含义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涵盖了所有的资源包括能源,是将其提供给消费者所必须的。在全生命周期核算时,所有供应链所使用的东西都要考虑,包括损失的部分。例如,所消费的食品不仅包括人们食用或丢弃的植物或动物,还包括加工或收获中损失的以及种植、收获和运输食品中所使用的能源。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消费术语使用有严格的技术含义,分为两类消费即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按照国家账户系统(经济)的术语分类,中间消费是指为其他商业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某一个商业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最终消费是指家庭、政府、金融行业和外国机构所使用的非生产性产品和服务。

消费构成(也称消费类别)在生态足迹分析时,总的足迹可以以消费构成来细分,尤其是食物、居住、交通出行、产品和服务等,通常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划类。研究时不断的分类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个人消费类别的足迹和每个类别对地区总足迹的相对贡献。为避免重复核算,需要确保消费品仅对应一定的类别或次类别。例如,冰箱可归入食物、产品或居家类,但只能是一类。

消费足迹:见消费的生态足迹。

消费的土地利用矩阵:消费的土地利用矩阵始于国家足迹核算的数据,将六种主要的足迹土地利用类型(见列标题)与五种基本的消费构成(见行标题)组成一个矩阵。如要进一步细化,还可以将每一个消费类型进一步拆分。这些矩阵往往在地方层(如州、市、县)的足迹评价中作为起步使用。在此情况下,每个单元的国家数据被放大或缩小,取决于与国家平均水平对应的地方区域的独一的消费模式。

消费的土地利用矩阵

转换系数是指将物质流从一个测量系统转换到另一个测量系统所使用的通用系数。例如,使用两个转换值如产率系数和等价因子可以将公顷换算成全球公顷。提取率的转换系数可以将二次产品转换成等价的初级产品。

加工产品:初级产品加工所产生的产品。例如,木浆是原木的加工产品,而纸又是木浆的加工产品。

重复核算:为避免夸大人类对自然的需求,足迹核算要避免重复计算或对同一足迹领域多次计入。重复核算的错误可能方式不一,比如在供应链(如麦地、面粉厂和面包店)中计算生态足迹时,对种植小麦的农田只能计算一次以避免重复计算。同样地,在分析供应链时,由于最终产品也会用作生产出该最终产品的原料生产(比如钢铁生产出卡车和工程设备,而这些设备也用作开采铁矿从而制造钢铁),因而会发生小的核算错误。最后,当土地有两种用途时(比如农民收获了一片冬麦,之后种植玉米在秋季收获),就不能对此块土地核算两次。可以通过调整产率系数来反映出一年两熟土地的高生物产率。

生态负债:指每年生态赤字的总和。人类足迹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超过全球生物承载力,之后一直呈现此态势.截至2011年,该年度的超载累积成为生态负债,超过了11年的地球总生产力。

生态赤字 /生态盈余 (或生物能力盈余/赤字): 是指一定区域或国家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异。如一定人口的足迹超过了该区域可供养这些人口的生物承载力,则就出现了生态赤字。相反,如一定区域的生物承载力超过了区域内的人口足迹,则就存在生态盈余。如果一个区域或国家出现生态赤字,就意味着该区域正在通过贸易或变卖其生态资产来输入生物承载力,或者将废物排放到全球公域如大气中。相比国家层面,全球生态赤字是无法通过贸易来补偿的,因此在定义上等同于超载。

生态足迹 : 是指个人、人群或活动在采用主流技术和资源管理实践下,为生产其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其产生的废物而需要多少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体的面积,通常使用全球公顷作为单位。由于贸易具有全球性,个体或国家的足迹包括了全球范围内的土地或海洋。如无专门说明,生态足迹一般指消费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也通常简称足迹。”生态足迹“和”足迹“都是专有名称,因而要使用大写。

消费的生态足迹(EFC) : 是生态足迹最通常的使用类型,定义为支撑特定人群消费所需的土地面积。消费足迹(单位:全球公顷)包括为生产所消费的物质所需的土地面积和吸纳其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土地面积。国家的消费足迹计入国家足迹账户,等于国家初级生产足迹加上进口足迹再减去出口足迹,因此严格地说是一种表观消费的足迹。国家平均或人均消费足迹等于国家消费足迹除以其人口数。

生产足迹(EFP) : 与消费足迹相对应,国家生产足迹是所有收获资源的足迹和特定地理区域产生的所有废物的足迹之和。该足迹包括一个国家为支撑初级产品(耕地、牧场、林地和渔场)的实际收获所需的面积、建筑用地(道路、工厂、城市等)和吸纳所有产生的的化石燃料碳排放。换言之,森林的生态足迹即代表了再生所采伐的所有林木所需要的面积(所以,依采伐速度快慢,此面积会大于或小于该国所存有的森林面积)。例如,一国种植出口用棉花,则其所需的生态资源就不包括在该国的消费足迹中,而是计入进口衬衫国的消费足迹中。然而,这些生态资源还是计入在出口国的初级生产足迹之中。

进口生态足迹(EFI): 指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国内消费的产品所包含的足迹。

出口生态足迹(EFE): 指国内生产的产品出口其他国家而消费所包含的足迹。

生态足迹标准 : 指足迹研究中专门界定方法的准则、数据源和报告程序。该标准由全球足迹网络标准委员会建立,成员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足迹从业者。标准是服务于足迹业界开展研究产出具有透明、可靠和可交叉比较的结果。如没有可适用的标准,则可参考足迹指南(详情见网站:www.footprintstandards.org

等价因子: 是一种基于产率的缩放系数,可将特定土地类型(如耕地或森林)转换成生物生产力土地的国际单位,即全球公顷。如土地(比如耕地)的产率高于地球具有所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体的平均产率,则其等价因子大于1.故而将耕地的平均公顷转换为全球公顷就是乘以耕地的等价因子2.51即可。草地的产率低于耕地,等价因子为0.46(见产率因子)。在某一年,所有国家的等价因子是不变的。

既含能源:指生产、运输、使用和处置产品中,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使用的能源。足迹研究在跟踪产品贸易时通常采用既含能源。

能源足迹:指可提供非食物和非原料类能源的所有土地的总和,包括二氧化碳面积、水电用地、薪柴林、燃料作物用地之和。

提取率:指反映初级产品有多少成为出产的二次产品的加工因子。初级产品在加工时其质量会发生改变,比如小麦加工成面粉,脱去麦皮和胚芽后质量就会减少。因此,为了计算生产一定质量面粉所需的面积公顷,就需要使用提取率。本例中的提取率等于面粉质量(吨)除以用来加工的小麦的质量(吨)。

足迹强度:指生产一定数量资源或吸纳一定数量废物所需的全球公顷大小,通常以每吨全球公顷为单位。在国家足迹账户中,每个国家都计算有足迹强度并制成一个初级足迹强度表,包含了生产或吸纳每一吨产品所需初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全球公顷(即每吨小麦的耕地全球公顷、每吨二氧化碳的森林全球公顷)。

足迹强度表:指汇总在国家足迹账户中的初级和二次产品的足迹强度表。足迹强度通常以吨产品或废物(CO2)的全球公顷为单位。足迹强度表由全球足迹网络管理,得到其国家账户委员会的支持。

足迹中性或阴性:表示人类活动或服务导致生态足迹的未增加或净削减。例如,对现有房屋进行保温隔热处理会产生出生产类生态足迹和隔热材料安装的生态足迹,而隔热处理又会降低现有房屋制冷保暖的能源需求。如果能耗降低带来的足迹减少等于或大于房屋保温处理的足迹,则后者就成为足迹中性或阴性。换言之,对新房屋进行能效升级本身不会使该房屋成为足迹中性,除非该升级同时可以降低其他现有的足迹水平,减少的足迹要大于建筑和居住的足迹。

全球公顷(gha) : 是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账户的核算单位。由生物生产力公顷所衡量的这些产率便于研究者算出地球或某一个地区的生物承载力和对生物承载力的需求(生态足迹)。全球公顷是特定年份世界平均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面积,因为不同土地类型的产率各异而生。比如,耕地的全球公顷较之产率低的草地占用的实际面积就少,因为在同样的生物承载力供应方面较之一公顷耕地会需要更多的草地。世界生物产率每年会有微小变化,故而全球公顷的值也会随年而有微小变化。

指南(足迹研究)在没有可使用的足迹标准时,作为界定方法、数据源和报告程序的准则。

公顷:一平方公里等于100公顷,一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或2.471英亩。一公顷大约是1个足球场的大小。

投入-产出分析(IO): 输入-输出(IO, 也称 I-O) 分析是经济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学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结构中各行业间的产品与服务的流动。IO分析法假设一个工业生产的各种东西为其他工业或最终消费者所消费,并且这些消费流可以跟踪。如果可以获得有关的数据,IO分析就可以用来跟踪实际的和财务的流动。整合的经济-环境分析模型利用IO分析法来跟踪供应链工业活动的直接和间接环境影响或者将这些影响分配至最终的需求类别。在足迹研究时,IO分析法可用作生产活动、最终需求类别和开发消费的土地利用矩阵中的足迹分配。

IO(投入-产出)表:包含了IO分析中所需的数据,为一定年份经济体系中的产品和服务流动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表征。经济性IO表是通常的形式,可反映使用侧即为生产出产品的产业所购买的(包括进口商品购买),和供应侧即为中间和最终国内消费所生产的,以及出口。IO表通常是国家统计部门编制国家经济账户的基础,也用于计算GDP。

产出因子是衡量不同国家一定土地类型生产力差异的系数。每个国家每一年的耕地、草地、林地和渔业有各自的产出因子。比如,德国2008年的耕地生产力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1倍,乘以耕地的等价因子2.51,就可以将德国的耕地公顷转换为全球公顷即一公顷耕地等价于5.6全球公顷。

土地或区域类型 : 地球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约有120亿公顷,可分为五种类型,即耕地、草地、林地、渔场和建筑用地。林地有两种既然不同的互为竞争的用途,即林产品和二氧化碳封存。

国家足迹核算账户(NFAs): 是中央层面的数据库,可用来计算世界的足迹和生物承载力。从1961年至今,已有200多个国家开展了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计算,但由于数据采集原因一般会滞后三年。目前开展的国家足迹账户的编制、维护和升级是由全球足迹网络与其合作伙伴协调的。

生命周期分析法(LCA)是一种评价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影响的量化方法,用于量化产品从“摇篮到坟墓”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影响,包括能源、材料提取关联的材料、产品制造和装配、配送、使用和处置以及产生的环境排放。该方法由ISO14040界定。

区域公顷是一种反映生产力的核算单位,用来报告区域的生物承载力和对其的需求(生态足迹)。地方公顷将一定年份某区域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的平均生产力换算成标准的面积单位。因而,就像货币兑换一样,以全球公顷表述的生态足迹也可以折算成区域公顷,比如丹麦公顷就等于丹麦生物承载力的公顷值。

产率因子 : 是衡量不同国家一定土地类型生产力差异的系数。每个国家每一年的耕地、草地、林地和渔业有各自的产率因子。比如,德国2008年的耕地生产力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1倍,乘以耕地的等价因子2.51,就可以将德国的耕地公顷转换为全球公顷即一公顷耕地等价于5.6全球公顷。

自然资本:可定义为地球所有的原材料和自然循环,是足迹分析中重要的内容即支撑生命的自然资本或简称生态资本。此资本是指可以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计所需生态资本的存量,其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产(如鱼、林木或谷物)、废物吸纳(如二氧化碳吸收或污物分解)和生命基础服务(如紫外线保护、生物多样性、水的洁净或气候稳定)。

超载:如果人类对自然的需求超过了生物圈的供应能力或再生能力,就发生全球超载。全球超载会引起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资本的退化和增加废物。从全球角度来看,生态赤字和超载是一样的,因为地球不具备净的资源输入。类似地,区域超载就意味着区域生态系统的开发超过了其再生的能力。

地球等值:每个个体或国家的生态足迹都有相应的地球等值或者称地球数,表示如果大家都一如往常一样生活需要多少个地球来支撑人类的足迹。该值是个体(或人均)足迹与地球人均可获得生物容量的比值(2008年为1.78)。

初级产品:在足迹研究中,初级产品是指人类收获使用的最小加工的生物物质。初级产品与原材料有所不同,它是指人类将收获和使用的生物物质,而原材料是指一定区域产生的所有生物质。例如,砍伐的树木是一种原材料,将其去叶和剥皮后就可以生产初级产品-原木。初级产品被加工成二次产品,如木浆和纸。初级产品有土豆、谷物、棉花和一些牧草等,二次产品有电、面包、衣服、牛肉和器具等。

注:初级产品和初级生产足迹是足迹的专有术语,与初级生产、初级生产总值(GPP)和初级生产净值(NPP)的生态概念不相关,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