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八月 2014

瑞士和中国的共同特点?

By | 政府, 生态极限, 贵州, 足迹商业, 足迹经济 | No Comments

你知道中国西南的贵州省与瑞士有许多相似之处吗?坦白地说,在我上月访问贵州并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发表演说前并不知道。从2009年开始,这个年度的大会汇集了全世界的各界人士,分享绿色经济转型和生态安全方面的政策知识。今年,我在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军主持的金融分论坛和中瑞对话组织的分论坛上分别演讲。

与瑞士相似,贵州省也是一个内陆的山地覆盖的省份,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生态文明和中国梦的中国的两个示范省市之一。

着眼于向瑞士学习如何构筑这个梦,在今年举办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签署了一项贵州、瑞士建设山地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协议。贵州地形旖旎,湖光瀑布交相辉映,是实施创新清洁技术、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之地,这些也是瑞士保护其迷人自然风光的要素。

贵州与瑞士签署的这项协议构筑在去年签署并于今年7月生效的中国与瑞士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之上。在今年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期间,我在中瑞对话上的发言分析了中国与瑞士的相似性,而全球足迹网络正是与瑞士的四个部委合作对瑞士的资源依赖性进行了分析,并使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成为每年发布的瑞士国家统计信息数据的组成部分。

与很多国家一样,中国和瑞士都是生态负债的国家,对生物承载力的利用超过了其生态系统可以提供的能力。这些生态负债是通过贸易来达到清算的,而贸易伙伴也同样是生态赤字的。瑞士的生态足迹是其生态系统可再生能力的4倍,人均生物承载力赤字过去近半过世纪都没有改观,但金融资源使其可以轻易获得国外的资源。然而,由于整个世界正面临不断约束的境况,因此瑞士的生物承载力赤字在未来将变得对经济构成重要影响。

瑞士:稳定的生物承载力赤字

中国的生态足迹是其生态系统可再生能力的2倍,生物承载力赤字在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已变得增长迅速。

中国:足迹增长快速

然而,正面地说,中国和瑞士都努力在保护自身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在瑞士,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其森林资源就面临了过度采伐的严重压力,水土流失和雪崩推进了森林管理的改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0%。中国的森林也面临压力,直到1998年启动了天然林保护计划后才有改观。截至2003年底,中国政府为此计划投入了500亿元,全国天然林保护面积达到9500万公顷。中国政府最近还承偌继续投入2200亿元,再增加7800万公顷的保护面积。

正如瑞士一样,中国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资源约束的境况。许多瑞士人仍然记得二战时国内的食品供应只够人口几个月所需,当时的人口只有现在的一半。资源脆弱的境况迫使瑞士重视能源、材料和水的效率,高效建筑,有效公共交通,国土保护,控制城市规模,以及保护森林。

然而,中国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已今非昔比,与瑞士上世纪发展的环境截然不同。二战后,整个世界进入了生态超载,人类现在每年需要从自然获取的是自然可以再生能力的1.5倍。我们今天处于一个资源越来越有限的时代,所有国家从未有过地需要更加重视对其自然资产的监控和管理。

随着中国的生态足迹不断增长,贵州省毫无疑问是一个处于关键时期的省份。在其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候,贵州拥有巨大机会抓住机遇并构建新的经济动力。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否在避免发生已经困扰其他地区的污染和拥堵的同时,可以制定实现繁荣的政策。从瑞士借鉴有价值的经验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当然,我们也深信贵州省会需要像生态足迹之类的以数据为支撑的决策工具来支持成功的发展。